設計是改變社會的重要力量 |
編輯:深圳藍翔設計公司 時間:2015/01/07 字號:大 中 小 |
摘要:設計是改變社會的重要力量 |
中央美院美術館入口長廊下沉廣場上,馬口鐵制成的一連串阿拉伯數字層巒疊嶂“堆砌”著,這是韓家英專門為他正在這里舉行的個展創作的一個裝置。上面的數字正是展覽時間“2013年4月5日—25日”的立體呈現。 “鏡像——韓家英設計展”去年底于深圳華·美術館隆重推出,本月,這一反映改革開放后第一代深圳設計師代表,二十多年來與城市發展、社會變遷間互動關系及設計師對中國平面設計現狀與未來發展思考的展覽首次移師北上,亮相北京中央美院美術館。 韓家英設計展是上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以來崛起的一代國內設計師中,在公共美術館舉辦大型個展的第一個人。北京是該展國內巡回的首站。據悉,五月,“鏡像”將巡展至上海外灘美術館。 與社會發展如影相伴的設計 “鏡像——韓家英設計展”北京巡展由展覽、學術論壇、講座等共同組成。5日下午一時,韓家英為聞風而來的媒體及學生進行了導覽,之后中央美院美術館邀請了從事設計實踐的設計師王序、廣煜及設計研究、評論人海軍、祝帥、周博,與韓家英一起,展開了一場蔣華主持下的名為“在中國設計”的學術論壇;開幕式則由中央美院美術館館長王璜生主持,中央美院副院長譚平等致辭。6日上午,為配合“鏡像”展,央美邀請了靳埭強、呂敬人、韓家英、李德庚、何君等設計師,專門做了一場“大家分享會”。 “鏡像”北京站的內容與深圳相比,略有調整,但仍分為“設計隱藏的本質”,“身份的緣起”,“視覺的解構與重建”三個部分,比較完整地反映了韓家英的職業設計師歷程,包括他的靈感汲取來源、創作脈絡和變化、對東西方文化交融的思考以及商業和藝術的平衡能力。韓家英認為:“這三個部分,應該說能夠表達我這個年齡段的設計師,是怎么從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接觸設計,知道設計是怎么回事,然后慢慢摸索,成為一位職業設計師,包括開辦自己的設計公司,這實際上真實地呈現了設計師與我們今天這個社會之間的一種關系?!?/p> 在回應一位學生希望他就設計與社會未來關系做一分析時,韓家英認為,設計在今天的中國正方興未艾,未來,設計一定會是改變中國社會的一股重要力量。 文學性的設計美學 “對于韓家英設計的認知,時間不短了,從1992年到今天一直在觀察韓家英設計的作品”,設計師王序在北京專門就對韓家英作品的理解,做了一個名為《設計美學論之文學性設計美學》的演講,他申明:“這個題目只是開始,而不是結論。文學性設計美學與文學沒有任何關系,我把這個話題引出來,文學性的設計美學,是設計美學論的一個分支?!?/p> 在“鏡像”展籌備期間,王序跟韓家英商量邀請日本設計評論家柏木博撰寫一篇文章,他們用特快將作品打包寄給了柏木博。令人吃驚的是,柏木博在文章里將韓家英的作品與田中一光做了對比。田中一光是日本設計巨匠,在日本平面設計界他是繞不過去的重要人物。 “這么多年來,韓家英不斷地去發現,不斷地去探索,他走的這條路,跟田中一光走過的路其實是一樣的?!蓖跣蛘J為,“這個展覽,最重要的是你看到了韓家英整個的創作歷程一直不曾間斷,而且是不斷發現問題。我覺得這就是設計師給自己的命題,田中一光也是一樣,他給了自己非常高的要求,這種方法,在目前沒有多少設計師可以做到。韓家英不斷地在做,不斷地對自己提出更高要求。到‘妙法自然’這組作品出來,他已經完全有了一種新的愉悅,發現了自己獨特的文學性設計美學,我個人是這樣形容的?!?/p> 這種文學性設計美學,在柏木博眼里,就成了“韓家英的作品給人以‘由書法到繪畫、由文字到圖像’的印象,可謂是在漢字和墨韻文化背景下,以‘書畫同源’思想為源頭的現代化表達?!?他認為,韓家英的平面設計表現出了鮮明的現代風格,同時極具獨創性?!啊罘ㄗ匀弧盗泻笫撬陙淼拇碜?。該系列中的‘自在’用墨韻表現出大雪覆蓋的深山意象?!招隆械哪嵭纬砂吆埸c點?!械哪嵑盟扑轱w濺?!畧A融’展現出海潮涌動的波紋。每件作品都充滿了靜謐的美感?!?/p> 無獨有偶,在柏木博將韓家英拿來與田中一光比較時,華人設計界泰斗級人物靳埭強也拿自己的作品與韓家英做了對比。他在“羨慕”韓家英“有《天涯》這么一個好的平臺”能夠讓他從文字里面創作這么多好東西的同時,覺得“我從韓家英身上也看到自己”。 杰出設計師的范式貢獻 “我是最早給韓家英寫評論的設計評論家之一,當時我提出,一個設計師形成自己的風格,形成個人作品的獨特面貌,可能并不是一件特別難的事,但是將個人風格轉化成對于整個平面設計潮流都有影響的設計流派,并且具有設計史意義的話,這是平面設計師里面只有杰出設計師才能做到的一件事情?!?十幾年前就對以韓家英等為代表的深圳平面設計現象作出過獨立評論的設計研究者祝帥認為,韓家英就是這樣的杰出設計師。 “最近二三十年來,中國當代平面設計領域中,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設計師大概只有五位,除了韓家英,還有靳埭強、王序、陳紹華和王粵飛,他們對于整個中國當代平面設計運動和青年一代平面設計師有著非常重要的范式意義和影響?!?/p> 祝帥分析說,韓家英的影響力主要體現在“形式實驗”,“他的主要貢獻不在創意,而在以往談創意的人不太重視或者說相對而言比較容易忽視的形式,在這方面,韓家英作出了許多積極探索,從早期的康佳、新大洲標志到中期的《天涯》海報設計到后來的《綠茶》,包括最新的一些作品,我覺得都有一以貫之的非常鮮明的個人風格,他對形式有非常高的敏感,對圖形有非常好的領悟,這是他對于中國當代平面設計進程的范式性的貢獻?!?/p> 祝帥稱,韓家英開創了“中國當代一線設計師里面最優秀的設計師之一在規模比較高的美術館里面舉辦個人設計展的先例,我覺得這次作品展是中國當代設計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突破,希望借著這樣一個個案,可以思考今天中國平面設計所面臨的問題,特別是他的跨界實驗,讓我們思考在平面設計今天已經成了一個夕陽行業時,還有哪些可能性?我們的設計教育還有哪些不足,怎樣迎頭趕上,這都是韓家英舉辦這個展覽帶給整個中國設計和設計教育的一些非常重要的啟發?!?/p> 人和知識始終是在傳承的 設計學者周博從設計史研究的角度看待韓家英設計展。他認為,現代中國設計史研究面臨兩個主要問題,第一,沒有像樣的設計博物館,沒有經典的藏品系列,沒有大師敘事,沒有一個系統;第二,我們對自己的設計文獻資料(包括設計教育、檔案等文獻)的整理嚴重不夠。而圖像和文本是設計史研究的基礎。 設計史研究的意義何在?周博解釋,通過對大量資料的收集發掘和整理研究,我們能夠看到公共圖像如何反映當時人的生存和精神狀態,人們怎么認識設計與文化和公共生活之間的關系,以及在不同的歷史境遇和進程之中如何理解中國設計師的局限與創造。 “我主張20世紀的中國平面設計要有一個一貫的歷史,應從重要的設計師、設計作品和設計事件入手,研究他們的成就,設計知識的來源、教育,以及他與他的圈子之間的關系,發掘重要設計師的新作品,同時也要尋找草根的溫度。畢竟,人和知識始終是在傳承的?!?/p> 周博說,歷史總是陌生的,他為此特別感謝韓家英的設計個展引發的對諸多問題的討論。他提出,“一定要有大的設計博物館,需要設計師收藏自己的設計檔案,把我們自己的歷史留下來,如果你自己都不尊重自己,沒人會尊重你?!?/p> 對周博的這一觀點,祝帥深有同感:“我覺得中國成立一個設計博物館很有必要。時機和條件成熟的時候,更應該有人研究中國當代平面設計史。周博說得很對,民國時期的設計史料很重要,但我覺得中國當代的設計研究一樣很重要。王序、韓家英他們對中國當代設計史的貢獻相當于葉靈鳳、錢君匋等人對于民國設計史的貢獻,甚至還要更大一些,因為民國時期雖然有那么多設計師,但是沒有那么多學設計的人。社會對設計的認識也不一樣,今天又談文化創意產業,又建設計之都、辦設計周,已經是全民設計運動,我覺得對當代設計史進行研究,是有現實意義的。 |
上一條:設計公司果然很Fancy | 下一條:暫時沒有! |